信息化建设
作者:蒋东兴日期:2018-07-24浏览:次
蒋东兴1,2,付小龙1,袁芳1,蒋磊宏3
(1.清华大学 信息化技术中心,北京100084;2.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武汉 430079;3.上海交通大学 网络信息中心,上海200240)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越来越融入教育教学业务,已经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支撑智慧教育的开展,必须建立智慧校园。本文在分析了我国高校信息化三十多年来发展阶段的基础上,从技术、业务、建设和运行模式等角度,阐述了高校智慧校园将具有的主要特征,提出了高校智慧校园的定义,建立了高校智慧校园的概念模型。高校智慧校园的解决方案是本研究的重点,论文提出了高校智慧校园的层次化体系结构模型,设计了包括通信框架、环境框架、数据框架和服务框架的开放框架模型,并建立了高校智慧校园的成熟度模型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形成了高校智慧校园技术参考模型。
关键词:智慧校园;智慧教育;技术参考模型;概念模型;框架模型;成熟度模型
中图分类号:G434
Design of the technical reference model of wisdom campus in universities
Jiang Dongxing1,2, Fu Xiaolong1, Yuan Fang1, Jiang Leihong3
(1. Tsinghua Univers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nter, Beijing 100084; 2. Collaborative & Innovative Center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integrated into education business and has profoundly influenced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Wisdom Education as a high-end form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is also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order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Wisdom Education, we must establish Wisdom Campu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past 30 year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 business,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mode, describes the main features of Wisdom Campus.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e definition and concept model of Wisdom Campus is abstracted and put forward. In the paper, it presents a hierarchical architecture model of Wisdom Campus, designs an open frame model including communication framework, environmental framework, data framework and service framework and establishes the maturity model and it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inally a technical reference model of Wisdom Campus is formed.
Keywords: Wisdom Campus; Wisdom Education; Technical Reference Model;
*本文系2013年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项目“高等学校智慧校园体系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MCM20130671)研究成果。
我国高校信息化发轫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早期的电算化、校园网络建设,到中期的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和数字校园整合集成,近期普遍重视开展业务流程优化和服务整合,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度融入高校的教育教学业务之中,高校信息化开始进入智慧校园建设阶段[1]。
不同的发展阶段,高校信息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表1从IT与业务的关系、信息化程度、IT绩效重点、相关信息化技术关注点、建设与运维模式、以及IT支撑机构等方面,归纳对比了各个发展阶段我国高校信息化的不同特点。
表1 我国高校信息化阶段特点
阶段观察点 |
校园网 |
数字校园 |
智慧校园 |
|
主体时间段 |
1994-2000 |
2001-2007 |
2008-2015 |
2016-至今 |
IT与业务关系 |
组合 |
整合 |
初步融合 |
融合创新 |
信息化程度 |
电算化 |
自动化 |
流程优化 |
流程与业务模式再造 |
IT绩效重点 |
基础设施建设 |
信息系统与数据 |
业务流程支撑 |
学校事业发展 师生个人成就 |
IT集成度 |
系统集成 |
应用集成 |
信息集成 |
业务集成 |
IT关注点 |
网络服务 |
业务应用系统 |
信息门户 |
服务框架 |
基础设施 |
网络 |
服务器 |
数据中心 |
云服务 |
建设模式 |
自建或外包 |
建设外包为主 |
建设外包为主 |
外包与众筹 |
运维模式 |
自主运维 |
自主运维 |
自主运维为主 |
混合运维 |
IT支撑机构 |
网络中心 |
网络信息中心 |
信息化办公室 |
CIO体系 |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社交网络、知识管理、虚拟现实等新兴信息技术在高校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业务的融合越来越深入,高校信息化由管理信息化发展为教育教学全面信息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关系从组合、整合演进到融合创新。在这种情况下,数字校园建设阶段采用的统筹建设、分步实施的建设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随着师生积极参与学校信息化建设,在已有应用系统基础上开展的轻量级/碎片化应用越来越多,数字校园的运行维护模式开始捉襟见肘。并且,随着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的不断深入,高校信息化的技术形态、业务形态、管理形态都开始发生巨大变化,原有数字校园建设的解决方案和方法都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阶段高校信息化的实际需要。高校信息化发展需要有新的思路、方案和方法,而智慧校园成为当前阶段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诉求。
智慧校园实际上是高校信息化发展到融合创新阶段的产物,是对数字校园建设的进一步深化与提升,是高校应对“互联网+教育”挑战的必然选择,是高校实施的“工业4.0”。高校建设智慧校园,是在数字校园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新兴信息技术的引入,为师生提供各种智慧型的业务应用,改进师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活动方式,推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在IT支持下的模式创新,实现高校的智慧运行,支撑高校智慧教育的开展。
因此,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是支持高校智慧教育的开展,具体包括:
——大力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和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评价,开展智慧型人才培养,实现广泛的因材施教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
——开展智慧型科学研究,减少科研过程的低水平重复劳动,加强科研协作,提高科研水平与效率;
——开展智慧型社会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利用大数据技术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开展智慧型文化传承创新,创新、繁荣健康向上的大学网络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
——促进管理服务流程的不断优化或再造、创新管理服务模式,实现校系间、部门间的业务协同和一门式服务;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学校运行规律,实现智慧型管理决策;
——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和智能感知技术,建立智慧型校园后勤管理与服务信息化支撑平台,整合校内外各种生活服务资源,开展智慧型生活服务[2]。
通过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支持高校开展智慧教育,可以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为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作贡献。
“智慧”这个词,在我国传统的语境里一直是有点神秘色彩的,一般指人具有的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有智慧的人被称为智者。近几年来,随着IT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影响的深入,信息界在引进外来名词时,将Smart、Intelligent、Wisdom都翻译为智慧。关于智慧和它的三个英文表述,祝智庭在《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3]、黄荣怀在《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4]文中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和比较。
可以说,和早前的教育信息化名词与解决方案多属于引进不同,“智慧教育”和“智慧校园”已经不是舶来品,是我国学者在研究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入过程中,基于我国教育实际状况而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与解决方案。祝智庭认为“国内外对智慧教育的系统研究较为鲜见,相关的认识亦尚无定论”[3],并从智慧学习环境、智慧学习、智慧教学法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黄荣怀则提出了智慧教育系统由智慧学习环境、新型教学模式和现代教育制度三个层面构成[4],初步构建出了智慧教育的大框架。
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4],需要有智慧型的校园环境与系统作为支撑。祝智庭和黄荣怀主要是从智慧学习对IT支撑的需求角度提出了思考,包括智慧学习环境的基本内涵、主要任务、基本特征和核心技术等[3][4]。本文作者则针对智慧教育阶段学校的整体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建设高校智慧校园的思路[2]。实际上,智慧校园是一个典型的中国词汇,国外文献中,无论是Smart Campus、Intelligent Campus还是Wisdom Campus都很鲜见。究其原因,一是国外研究者比较关注一项或几项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业务中发挥的作用,即IT in Education,比较典型的如美国新媒体联盟每年度的《地平线报告》[5];其次是因为,美国学校相对比较开放,通常没有封闭的实体校园概念,校园信息化建设较多地纳入智慧城市、智慧地球等建设范畴,比较典型的是IBM的Education for a Smarter Planet[6]。
可以说,智慧校园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者为了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和我国教育行业特点而提出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是从信息化建设角度提出的支撑信息化条件下智慧教育的一套完整技术解决方案。特别地,由于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在学校形态方面差异较大,因此其信息化技术解决方案差异也就很大,如基础教育的信息化支撑环境更强调采用区域教育云服务,这也是本文将技术参考模型设计限定在高等学校的原因。
智慧校园是高校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是在数字校园的基础上为了支持高校智慧教育发展而提出的解决方案,因此,无论是信息化业务运行、技术方案还是建设运维模式,智慧校园都具有与数字校园不同的显著特征。
从信息化业务运行方面来看,与数字校园主要注重管理信息化相比,智慧校园更加重视信息技术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重视提供跨部门业务融合的一门式服务,重视利用大数据支持科学决策,即支持智慧教育业务的开展。在智慧校园建设阶段,高校信息化由管理信息化发展为业务全面信息化,信息技术与业务的关系从组合、整合进入融合创新阶段,基于信息技术解构、优化、重组教育教学的新型教育模式——智慧教育形态已经开始显现。
从技术视角来看,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社交网络、知识管理、虚拟现实等新兴信息技术在高校的广泛应用,改变了数字校园的技术形态[7],基于智能感知大数据和复杂对象建模构建校园虚拟映像[8],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业务规律认知等成为智慧校园建设的关键技术。特别地,由于业务和技术的不断深化,由一家企业提供完整的校园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模式已不太现实,构建开放共享的技术生态对于智慧校园建设来说就至为重要。因此,在智慧校园解决方案中,必须建立支持开放技术生态的服务框架,提供柔性的技术基础设施。
从建设模式来看,高校数字校园传统的统筹建设、分步实施的建设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在学校总体规划下多方参与、开放共享的建设模式和轻量级/碎片化、快速迭代、协同演进的发展模式将会成为智慧校园阶段的主流模式。从运维模式来看,由于智慧校园信息化设施复杂度的不断提高和社会信息系统的不断引入,当前高校的信息化队伍和自我运维模式已经难以支撑,与社会信息系统提供商、智慧校园专业服务商协同的混合运维模式将成为必然选择。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高校智慧校园的描述性定义:智慧校园是高校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对数字校园的进一步深化与提升,它综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社交网络、知识管理、虚拟现实等新兴信息技术,全面感知校园物理环境,智能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和个体的特征,在网络空间建立校园虚拟映像,将学校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衔接起来,通过在网络空间的计算掌握校园运行规律并反馈、控制物理空间,为师生建立智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改变师生与学校资源、环境的交互方式,开展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创新服务,实现学校智慧运行,支撑学校开展智慧教育。
根据这个定义,可以抽象出高校智慧校园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具体说明如下:
1)
2)
3)
4)
5)
6)
高校智慧校园与数字校园的本质区别,在于随着信息技术与学校业务的不断融合,高校的物理校园与虚拟校园将融为一体。为了实现高校校园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融合,需要建立智慧校园信息化支撑平台。该平台以大数据为核心,以智能感知为神经末梢,以移动互联为神经网络,依托智慧型应用,为用户提供自适应、个性化的交互,实现对高校各项业务智慧运行的支持。因此,与数字校园建设侧重信息门户和业务系统建设不同,智慧校园建设更加强调架构与框架,智慧校园的各类平台、系统和应用只有遵循技术架构的总体规划和技术框架的整体设计,才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整体支撑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
智慧校园的架构是对智慧校园技术体系的总体规划,从技术视角全面规划智慧校园的技术元素构成、技术元素之间层级结构、以及技术元素间的逻辑关系。按照领域信息化的普遍规律,高校智慧校园的架构采用层次化的体系结构,由智能感知层、网络通信层、云计算层、大数据层、智能应用层和智能终端层组成,加上信息化支撑平台本身所需要的支撑保障体系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信息化运维服务体系,以及智慧校园的用户群体,形成如图2所示的高校智慧校园架构模型。具体说明如下:
图2高校智慧校园架构模型
1)
2)
3)
4)
5)
6)
7)
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智慧校园建设应在智慧校园架构的基础上,对各部分的组成进行整体设计,更细粒度地描述技术元素所包含的技术细节和实现思路,从而为后续的具体建设提供设计参考。智慧校园的框架模型就是对技术架构中各个技术元素的详细设计,具体包括通信框架、环境框架、数据框架和服务框架,其中通信框架是对智慧校园架构中智能感知层和网络通信层的设计,环境框架是对云计算层的设计,数据框架是对大数据层的设计,服务框架是对智慧应用层和智能终端层的设计。
图3 高校智慧校园框架模型
高校智慧校园框架模型如图3所示,具体说明如下:
1) 通信框架:是智慧校园框架体系的传输核心,为智慧校园各类信息的高速传输和广泛覆盖提供基础的支撑。包括为人参与的各项业务和活动提供高数据量、高并发的数据传输服务的无线网框架,为各类传感器提供高频率、高覆盖的数据传输服务物联网框架,为人、传感器等提供校园物理位置确定的服务的位置网框架。
2) 环境框架:是智慧校园框架体系的计算核心,为智慧校园各类信息的即时、高效处理提供基础的计算、存储和内部传输的支撑。包括对管理应用提供高可用虚拟化计算支撑和对教学科研应用提供云计算支撑的计算环境框架,应对应用规模的迅速增长提供分布存储支撑的存储框架,为应用间数据高速传输和共享提供支撑的网络环境框架,和保障基础设施稳定运行的机房环境框架。
3) 数据框架:是智慧校园框架体系的逻辑核心,以数据应用和大数据模式承载智慧校园的主体虚拟映像。包括构建整合、一致、可变的多维数据空间的数据采集管理框架和数据存储计算框架,形成在线实时的数据处理机制,开展全局的个体及群体数据的多维特征分析的数据分析框架等。
4) 服务框架:是智慧校园框架体系的应用核心,通过服务框架,智慧校园内的各类服务才能够有机地集成起来,形成柔性、可演化的智慧校园应用环境,支持将现有的系统通过服务改造后集成到服务框架中,并实现新建服务功能的不断融入,同时提供开放的应用系统开发框架,帮助开发者快速地构建应用系统。包括面向用户提供统一交互服务的交互框架,承载业务规则和管理流程的规则框架,为应用、流程和数据提供柔性定制支撑的引擎框架,以及为集成和封装现有应用功能提供支撑的容器框架。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长期不断演进的过程,需要建立智慧校园演进模型,即智慧校园成熟度模型,以描述智慧校园建设发展的演进过程。成熟度模型可用于对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情况的评估工作,正确认识智慧校园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也可以引导智慧校园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推动高校智慧化进程的有序发展。
对高校来说,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不断引入学校教育教学业务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信息技术支撑业务开展情况、基于信息技术的业务融合创新发展状况、以及师生信息化能力就成为衡量高校信息化发展程度的关键要素。
智慧校园是高校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在数字校园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因此,评价一个学校的智慧校园成熟度,我们着重于智慧化的提升方面,亦即重点考虑如下三个影响因素:
1)
2)
3)
参考能力成熟度模型[10]和智慧城市成熟度模型[11],高校智慧校园成熟度模型将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状态划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集成阶段、融合阶段和创新阶段,如图4所示。一般来说,一个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会逐级演进,其成熟度也逐级提高。
图4 高校智慧校园成熟度模型
针对每一个成熟度等级,给出其关键特征和发展状况描述如下:
1)
2)
3)
4)
为了能够客观地评价一个学校的智慧校园成熟度,我们建立了包括三个成熟度评价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三个评价维度分别是智慧类技术应用程度、智慧型应用开展程度和智慧型业务融合程度,也即评价指标体系的三个一级指标。对于每一个一级指标,设置若干个二级指标,如智慧型应用开展程度可以设置教学类应用、科研类应用、管理类应用和服务类应用等四个二级指标。对于每一个二级指标,再设置一个或多个观察点,二级指标的观察点可以随着智慧校园建设的进展情况而发展变化。
对于每一个观察点,都采用五级梯度评价:
——智慧类技术应用程度的五级分别为:未使用、局部使用、大面积使用、全面使用、全面深度使用;
——智慧型应用开展程度的五级分别为:未开展、零星开展、有组织开展、全面开展、全面深度开展;
——智慧型业务融合程度的五级分别为:无影响、组合、整合、融合、创新。
表2给出了当前阶段可参考的高校智慧校园评价指标体系。
表2 高校智慧校园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观察点示例 |
|
智慧类技术应用程度 |
计算技术 |
IaaS、PaaS、SaaS |
|
通信技术 |
Wi-Fi、4G、物联网 |
||
智能感知技术 |
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传感器 |
||
数据技术 |
大数据技术、主体虚拟映像、数据挖掘 |
||
智能技术 |
人工智能、商务智能 |
||
虚拟仿真技术 |
VR、AR、MR |
||
其他技术 |
知识管理、社交网络 |
||
智慧型应用开展程度 |
教学类应用 |
基于用户兴趣的推荐式学习交流系统 支持O2O模式的在线学习系统 |
|
科研类应用 |
基于知识管理的科研协作系统 |
||
管理类应用 |
基于大数据的学生平安监测系统 基于BI和大数据技术的决策支持系统 |
||
服务类应用 |
基于物联网的建筑节能监管系统 面向新媒体环境的宣传平台 O2O模式的一门式公共服务系统 |
||
智慧型业务融合程度 |
智慧型人才培养 |
基于IT的教师协同备课 基于学习大数据的个性化学习指导 基于学习过程的智能教学评价 基于学习历程的就业引导 基于大数据的学生行为分析 |
|
智慧型科学研究 |
基于IT的科研协同与协作 基于大数据的科研辅助 智能仪器设备与自动实验 科研共享数据库与利用 |
||
智慧型社会服务 |
基于IT的服务社会新模式 基于在线教育的科普教育与人文教育 基于大数据的智库建设 基于IT的科技成果转化 |
||
智慧型文化传承创新 |
多语言全媒体宣传 校园网络虚拟社区 |
||
智慧型管理决策 |
基于大数据的学校声誉评估管理 跨部门的管理协同 数据支持的科学决策 |
||
智慧型生活服务 |
基于物联网的校园安全与环境监控 校园智能交通管理 智慧型校园餐饮服务 一站式的校园生活服务 |
||
智慧校园是高校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随着从事高校信息化的商业公司开始逐步发布支持开放服务框架的智慧校园解决方案,预期在“十三五”时期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将进一步加速。在数字校园建设早期,因缺乏相应的标准规范,各高校各企业各自为政,导致数字校园孤岛遍布、烟囱林立,为了避免智慧校园建设重蹈覆辙,我们必须加强标准尤其是技术标准的建设与推广,尽早确立高校智慧校园的技术架构框架标准,推动建立基于标准规范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联盟,促进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持续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东兴,刘臻等.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呼唤CIO体系[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7):1-5.
[2] 蒋东兴,付小龙等. 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校园建设探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 119-126.
[3] 祝智庭,贺斌. 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 电化教育研究,2012,( 12):5-13.
[4] 黄荣怀. 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3-11.
[5] 美国新媒体联盟. 2015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 http://cdn.nmc.org/media/ 2015-nmc-horizon-report-HE-CN.pdf,2016-07-10.
[6] Jim Rudd et al.. Education for a Smarter Planet: The Future of Learning [EB/OL].http://www.redbooks.ibm.com/redpapers/pdfs/redp4564.pdf,2012-09-09.
[7] 胡钦太,郑凯等.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 中国电化教育,2014,(1):35-39
[8] 谢耘. 转折:眺望IT巅峰[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9] 罗俊海,肖志辉等. 信息物理系统的发展趋势分析[J]. 电信科学,2012, 28(2):127-132.
[10] 卡耐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 能力成熟度模型(CMM):软件过程改进指南[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11] 王璐. 智慧城市建设成熟度评价研究[R].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作者简介:
蒋东兴:研究员,清华大学保密管理办公室主任、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理事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jdx@tsinghua.edu.cn)。
收稿日期:2016年7月13日责任编辑:赵兴龙
注:本文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2016年第9期(总第356期),p10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