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推进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

点击数:时间:2020年10月06日 16:46 作者: 录入:张合斌 来源:

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推进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

教高〔2020〕314号

各本科高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推进我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工作,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现就推进我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专业课程、各教学环节育人功能,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协同育人格局,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主要目标

  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到每门课程都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通过五年的改革和建设,构建较为完善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选树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样板课程,遴选一批教学效果优良、德才兼备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一批成果丰富、榜样引领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培育一批实施课程思政成效显著的本科示范高校,形成一批高质量的课程思政教科研成果,全面推进我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三、基本原则

(一)强化责任,统筹推进

  课程思政建设要充分挖掘各门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价值教育资源,使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解决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的问题。高校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设计者,要建立课程思政激励约束常态机制,构建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生态。院系是重要推进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划、部署实施的基础上,院系统筹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坚持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构建专业育人、课程育人、课堂育人和实践育人相统一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促使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教学育人全过程。

(二)把握关键,精准施策

  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实践者,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调动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思政教育意识与能力是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提升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教书育人能力,促进教师胜任、善任、乐教、善教,通过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专业课教师应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及目标中,让学生在各类课程的学习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

 (三)创新方法,注重实效

  积极推动课程思政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创新与发展。本科高校应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改革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完善课程设计,编审教材将课程思政作为教材讲义的必要内容,将课程思政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做到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融合,相互渗透。教师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优化课程内容供给、激活课程思政建设的内生动力,使课程思政要求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增强课程全方位育人的实效性。

 (四)试点先行,有序推动

  坚持重点建设与鼓励创新、以点带面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充分发挥本科高校学科专业优势,打造样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创新,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通过示范先行、精准培育、逐步推广、全面覆盖,分阶段分批次有序推进课程思政工作,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与良性互动,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实现“校校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四、任务举措

(一)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打造样板课程

  本科高校要积极推动课程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逐步组织修订完善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明确大纲中每门课程除专业知识培养目标外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根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设计相应教学元素,在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学习过程中,体现在考核评价上。细化课程思政目标,深入挖掘提炼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索课程思政多元化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式、专题式、讨论式、启发式、问题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渗透到教学设计中,有机融入到教学全过程。遴选打造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课程思政样板课程,形成示范带动作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方位育人。

 (二)充分发挥互学互帮作用,凝练教学团队

  建设遴选一批教学效果优良、德才兼备的省级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点,以基层教学组织、实验室、实践教育基地等为单位,以专业或课程为平台,围绕教学目标、课程管理、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教学考核等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具有良好合作精神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做到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传授的思政元素知识能够让学生自然接受,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够有效地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内动力,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与深化。

 (三)扎实推进课程思政研究,形成示范引领

  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聚焦思政热点、难点、疑点和重点问题,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新方法、新载体和新机制,不断充实和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布局。以建设高素质课程思政教师队伍为目标,以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为保障,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推进思政课和专业课协同育人教学改革的基础研究。引导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建设一批成果丰富、榜样引领的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形成大思政联动工作格局,有效提升教书育人能力和效果。

(四)整体推动思政育人改革,建设示范高校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本要求。高校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之中,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和素养,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激发其为国家学习、为民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帮助其在创造社会价值过程中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高校要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继续巩固思政课程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推动课程思政广覆盖,赋予专业课程价值引领重任,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各专业学科的育人成效。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统领课程思政,培育一批实施课程思政成效显著的本科示范高校。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特色骨干大学建设、本科教学评估、专业认证、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的“双万计划”建设等评价指标,构建多维度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使各本科高校推动建设有抓手、落实任务可操作、持续推进见成效。

(五)全面启动教育教学改革,转化教研成果

  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针对不同课程的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要求,基于文史哲类、经管法类、教育学类、理工类、农学类、医学类、艺术学类等专业类别,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课程类型,以增强相融性、互通性和针对性为重点,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全面启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在课程建设中将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目标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实习实训教学中将思政教育基地作为必要的育人环节,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效果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重点考查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资助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并纳入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各本科高校要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保障。

五、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本科高校要充分发挥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主体作用,扎实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各高校要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的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抓总、马克思主义学院及相关部门协同联动、院系落实推进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统筹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工作。

(二)加强典型宣传

  挖掘培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报刊、微博、微信、校园网等平台的宣传作用,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引导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切实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落到实处。

(三)加强督导评价

  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强化教学评价反馈,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省教育厅将适时对全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推进情况进行跟踪调研和督导,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 河 南 省 教育 厅

  2020年8月11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