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场所

我爱这头灵璧石牛

来源:校报 文/赵学敬 2017-12-11 14:51 浏览:次

校园里游走,一头灵璧石牛让我刮目相看。它硕健、俯首、倾力前行,仿佛拉着“4号教学楼”上路,不见扬鞭自奋蹄。这头牛是工作岗位上的物流专业校友赠予的,来感恩母校,弘扬人才兴粮,物畅其流,试把牛的精神拴进师生们的心里。

我是北方农村出生的孩子,较早地认识了牛。知道牛会拉车,会耕地,是庄户人家离不开的强劳力。它以太阳为时钟,日出日落为钟摆,永远在路上,不是向田间运送家肥,就是从田间拉回收获,写就了乡村土路和车辙文章;它以原野为舞台,农耕为角色,永远工作在在田间,既能犁出千层浪,又能耙成“太平洋”。日日,月月,年年,牛是这样劳作着,无私心无杂念,忠心耿耿为主人服务一生。所以,人们念念不忘牛,不忘它的勤劳精神,就是有了替身的拖拉机,也当当响地叫成铁牛。

牛,安于粮外的草食,乐于奉献,从远古走到现在,总在释放正能量。历史上写就了光彩,现实中又鼓舞着人们奋进,于是被热选为雕塑对象,用凝固艺术展现它的情操美。正如校友们说,捐此灵璧石牛是为了“褒扬工大物流人吃苦耐劳、开拓创新、百折不挠的物流精神”,把物流精神和牛精神结结实实划了等号。

牛的精神一直影响着后人,也就行行、代代出牛人,推动着社会前进。牛顿,因有牛的精神,才成为科学“全才”明星,不仅是重量级的物理学家,也是最有影响的数学家、哲学家,人生饱满,永垂不朽;爱迪生孜孜不倦,老骥伏枥,有两千多项创造发明,他的贡献牛气得很,同样来源于牛的精神;鲁迅先生以笔代戈,奋笔疾书,留下了16卷的革命、思想、文化财富,也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结果。芸芸众生,大凡造福于社会的人,皆与牛的精神结缘。今朝,国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同心作着中国复兴梦,誓师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发扬牛的精神更有现实和时代意义。

因此,我爱上了这头灵璧石牛,特在五一劳动节写下这篇“情书”。这里,我想问一声师生们:你也爱着这头灵璧石牛吗?若是的话,就来同追这位“梦中情人”吧,无论谁成功都是好事,牛!

(发表于《河南工业大学报》2015年5月15日 总第373期)


【点击在地图上查看石牛位置】


(责任编辑:隋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