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精神

工大精神

来源: 文/李天良 2017-08-17 16:07 浏览:次

《光明日报》2006年10月12日第11版刊登题为《五十载薪火传承 半世纪辉煌跨越——河南工业大学50年发展巡礼》的文章,报道了我校50年历史变迁及发展成就。全文主体分四部分描述了“河南工业大学精神”:报国兴学、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崇尚科学、严谨求实的治学品格;海纳百川、至诚至爱的校园风尚。文章最后说,正是这样一种精神,使河南工业大学自强不息,不断开拓进取,一路高歌地走过了辉煌50年。我们相信,在这种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河南工业大学一定会在未来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道路上勇猛精进!后来经过进一步凝练,形成了十六字的“工大精神”。

五十载薪火传承 半世纪辉煌跨越
——河南工业大学50年发展巡礼

一所大学的魅力,究竟在哪?著名科学家竺可桢说,大学是社会之光,大学犹海上之灯塔。的确,大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她具有独特的精神气质,并以此服务于社会。这种精神是大学历史积淀和文化升华的结晶,是大学的灵魂。

“地处黄河之滨、邙山脚下的河南工业大学,由原郑州工程学院、原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于2004年5月组建而成。她诞生于上世纪大跃进前夕的艰苦岁月,校址几经变迁,教育几度兴废,从纷乱岁月中变易图存,但最终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就是由于拥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河南工业大学精神’。”谈起河南工业大学50年的风雨历程,校党委书记戚世钧教授颇有感触。

50年的风雨历程,河南工业大学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更孕育了催人奋进的“河南工业大学精神”。凭借这种精神,工大人同舟共济,一路披荆斩棘,从容走出逆境;凭借这种精神,工大人励精图治,一路柳暗花明,迎来硕果累累。今日的河南工业大学,作为中原大地教育战线上的一颗耀眼明珠,已成为莘莘学子为之向往、实现人生飞跃的知识殿堂。

报国兴学 服务社会

从建校起,河南工业大学的发展建设就始终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主动适应国家发展建设需要,是一代代工大人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50年来,服务粮食工业,服务机械工业,服务国家建设,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始终是他们心头沉甸甸的责任。50年的累累硕果证明,作为我国粮油食品和磨料磨具等行业专门人才的重要教育和科研基地,河南工业大学名副其实。

50年前的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在新中国确立,中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进入关键时期,无论是粮食系统还是机械工业系统,都急需大量专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维系着“民以食为天”和“武装新中国工业牙齿”的使命,中央粮食干部学校与郑州机器制造学校应运而生。这就是今日之河南工业大学的两脉历史根基。

1959年4月,在中央粮食干部学校的基础上组建的北京粮食专科学校正式成立,这是我国第一所也是亚洲唯一的粮食专业院校。1960年8月,学校迁至郑州,更名为郑州粮食学院,2000年6月5日更名为郑州工程学院。1983年6月14日,为适应发展,郑州机器制造学校更名为郑州机械专科学校。1993年6月20日,学校更名为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并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示范性普通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

河南工业大学顺应新中国发展需要而产生,伴随社会进步而壮大。长期以来,学校承担着全国小麦加工企业约70%、大豆磷脂加工企业约80%、植物油加工企业约50%的技术设计任务,同时磨料磨具也在同行业中保持着一定的优势。学校参与的我国投资347亿元的国家储备粮库等重大建设项目,全部采用学校提供的粮食储藏工艺和技术,国家粮食仓库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也是由学校牵头制订的,使我国的粮食库存损失率降至0.5%以下,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由于学校的突出贡献,1999年学校校庆时,联合国粮农组织还专门发函以示祝贺。

50年的历程,河南工业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精英型人才。6万多学子从这里走出校园,走向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走向世界各地,他们中有政绩卓著的领导干部,有成果丰硕的专家学者,也有业绩显赫的企业家和社会名流。据统计,在目前全国粮油工程相关行业及研究、设计机构中,70%以上的技术骨干是河南工业大学毕业生,全国普通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共有24名专业委员,河南工业大学毕业生就有11名。

勇于探索 追求卓越

50年风雨历程,河南工业大学虽历经更名、搬迁、撤并,但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却一脉相承、绵延不断。建校之初,条件艰苦,校党委号召师生学习“抗大”精神,强化师资培养,克服重重困难,推进各项工作;学习贯彻《高教六十条》,开展教学研究,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为培养优秀人才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许多老教师回忆说,这些努力虽然由于种种干扰而未能很好的落实与深化,但却对学校的长远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奠基作用。

在文革时期,尽管条件险恶、艰难困苦,广大教职员工却从未忘记自己的职责。他们白天在牛棚被迫接受强制性劳动,晚上继续搞科研;不能公开看书,就偷偷看,不能公开科研,就偷偷计算、推导。有的老师在遭受批斗之余,还编写相关教学资料数百页,自费油印后发给学生。在学校停止招生的困难时期,许多教师仍坚持下基层调研,到周口、安阳、洛阳、南阳等地举办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班。

在改革开放的热潮中,为积极顺应高等教育变革的潮流,学校抓住机遇多次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并通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促使教职工转变教育观念。在此基础上,学校及时调整教学工作思路,主动适应社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不断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培养。近年来,工大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中均取得了可喜成绩。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河南高校前列,是名副其实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在科教兴国、民族复兴的新形势下,河南工业大学紧紧抓住合并组建大学的发展机遇,以多出人才、多出成果为己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科技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新校区建设,充分扩大办学资源,提升办学层次,增强办学能力,实现了“办大学、建新校、创名校”的跨越式发展。

崇尚科学 严谨求实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河南工业大学杨东华老师主持的“热工基本理论(工程热力学)研究”、艾宏韬老师主持的“非决定电位离子吸附理论”、岳允兆老师主持的“PZM-1半自动喷油嘴中孔座面磨床”以及粮油储藏教研室完成的“自然缺氧保管粮食”等4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当年5月,河南省科学大会在郑州召开,学校又有7项科研成果获重大成果奖。

50年来,从我国储粮害虫分类学科的创立到粮食储藏学科的完善;从粮食工程学科的巨大进步到油脂化学与工程学科的成熟;从“用人造金刚石生产石材切割锯片”的研制成功到“煤田勘探用人造金刚石钻头及扩孔器”的问世;从“粮食散体物料压力理论”等原创理论和技术的诞生、国家粮油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基地的设立,到86项国家自然基金、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等科研项目的完成,工大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奋创造出了一项又一项科研成果。

成果的取得源于该校师生一贯坚持崇尚科学、严谨求实的治学品格。翻开河南工业大学校史,无论是创业初期的艰苦岁月,还是“文革”时期的曲折坎坷,都没有挫伤广大教师投身科学事业的信心和追求。以汪璠、韩国麒、陈启宗、路茜玉、朱天钦等为代表的老一辈专家学者,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丰硕的学术成果,奠定了学校扎实深厚的学术基础;以张根旺、岳允兆为代表的知名教授,承前启后,深化了学术研究,拓展了学科领域,使学校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突出。

1987年,受粮食部委托,陈启宗教授带课题组赴西藏进行“仓储昆虫与螨类种类与分布”专题调研。时年,陈教授已60岁的高龄,但每次调研,他总是第一个冲进粉尘弥漫的仓储现场。经过不懈努力,该课题组填补了我国高原区仓虫种群研究成果的空白;不仅如此,在藏调研期间,当陈启宗教授发现当地粮食部门储存面粉因受高原气候影响而变质不能食用时,立即向当地主管部门作了报告,并建议迅速采取补救措施。一场因食物变质而可能造成的灾害得到了规避!

以岳允兆老师为主要研制人员的科技攻关组,凭着强烈的责任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守岗位、努力工作,从1974年开始,克服一轮又一轮“批斗”、“审查”的干扰,反复实验,终于在1976年底试制成功“PZM-1半自动喷油嘴中孔座面磨床”,解决了机床行业人工加工喷油嘴的难题,填补国内空白,产品质量达国际先进水平,以此为基础的系列机床改进产品,至今仍然是学校附属工厂(郑州第二机床厂)的主要产品,在行业内占有重要地位.

在50年的历程中,这样的名字灿若群星,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一大批专家教授作为河南工业大学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淡泊名利,不懈探索,严谨治学,精益求精;他们不仅在科学与教育事业中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新时期的时代精神于一身,以其高尚的精神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严肃的学术道德和特殊的人格魅力,在工大人心里竖立起一座座精神的丰碑。

海纳百川 至诚至爱

多年来,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紧密围绕教学和学科发展需要,不断加大开放办学的力度,加强校际合作、校地合作和校企合作,扩大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合作层次。学校不仅与河南省科学院进行了资源共享、全面合作,与驻马店等地方政府签订了《校市战略合作协议》,还与国内外多家高科技企业签署了技术合作协议。学校积极与英国、美国、法国等多个国家的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多次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促进了学科建设,提高了学术水准,增强了竞争力。

河南工业大学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经常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媒工具制作粮油食品工程等各种技术软件,向社会发布科技成果信息,举办全国性的科技信息发布会、展示会,还定期组织专家教授深入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和管理难题。近年来,先后赴北京、广州、山东、天津、江苏等26个省市参加科技成果交流,开展横向合作与技术转让百余项,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数以亿元计。

大学最核心的任务是培养人、塑造人、完善人,其教育的使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造就有责任、有胸怀、有爱心的社会贤才。长期以来,河南工业大学秉承“明德、求是、拓新、笃行”的校训,形成了海纳百川、至诚至爱的校园风尚,注重以师德育人,以真情感人,以爱心暖人。多少师生亲如父子,多少同学情同手足。文革期间,一大批教授在蒙冤遭受批斗的情况下,仍一如既往地准备讲义,照常给学生上课,传授知识,推衾送暖,舐犊情深。2005年,化学化工学院学生张丽芳不幸身患白血病,生命危在旦夕。同学们得知消息后,立即自发开展献爱心活动---利用课余时间轮流守在病床前为她打饭、洗衣、补课,悉心照料。同学们的爱心,不仅使她重新燃起生命之火,而且坚持在病床上完成学业,实现了人生的最后心愿。这样的爱心,这样的真情,决不是偶然个例,这正是河南工业大学至诚至爱的校园风尚的真实写照。

如今的河南工业大学占地面积达2855亩,拥有45个本科专业,4个硕士一级学科点,47个硕士点,涵盖理、工、经、管、文、法、农、医等8大学科门类;拥有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工程、食品科学、粮食油脂与植物蛋白工程、应用化学、结构工程、产业经济学等6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同时,还设有中国粮食物流研究培训中心、国家粮食局粮油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精深加工研究所等30多个工程中心和科研学术机构。

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到2020年,河南工业大学将发展成为一所拥有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完善的教学、科研服务体系,具有浓厚学术氛围的大学,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成为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的研究基地,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服务基地,综合办学实力省内一流,优势学科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校长董企铭教授说,河南工业大学之所以能够百折不挠、不断发展,源于一种极强的凝聚力与奋进力,一种特殊的“河南工业大学精神”。这种精神是:报国兴学、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崇尚科学、严谨求实的治学品格;海纳百川、至诚至爱的校园风尚。

正是这样一种精神,使河南工业大学自强不息,不断开拓进取,一路高歌地走过了辉煌50年。我们相信,在这种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河南工业大学一定会在未来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道路上勇猛精进!

(责任编辑:隋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