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新闻

工会新闻

诗书济世 耕读传家——记河南省首批教育世家获得者鲁俊超家庭

发表日期:2021-09-01 16:13:58 点击:

今年,恰逢建党百年,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在这光辉的百年历程中,有很多伟大的教育家引领着思想发展的潮流,也有无数个平凡的教育者在默默耕耘着时代的这方沃土。在我校数千名教师中,有这样一个家庭,他们四代坚守三尺讲台,用使命和担当为后辈领好路,为前辈守住根。这就是“河南省首批教育世家”荣誉获得者鲁俊超家庭。

BF9B

第一代“先生”:师者传道,医者仁心

鲁焕章,鲁俊超的曾祖父。他是解放前的私塾教师,他宽严相济,推陈出新,教学内容不拘泥于四书五经和八股取士,用新的学识引领那个时代农村的孩子们放眼看世界,也将新思想带到那个穷僻的小山村。除了教书育人,他还是一名老中医,他救死扶伤,宽厚为本,在乡邻中享有崇高的威望。由于年代久远,他的许多事迹已不可考证。但是他宽厚仁慈,矢志兴学的精神,仍广为传颂。也许,从那时候起,“诗书济世,耕读传家”的家训就被深植于家族的血脉之中。

第二代“师者”:结缘教育,甘为人梯

鲁俊超的爷爷和奶奶因教育工作结缘,他们夫妻同心,无怨无悔,守护祖国乡村教育40年。

爷爷鲁敬贤以校为家,与学生同吃住,倡议创办黄沟小学,解决了当地孩子走十多公里山路上学的问题。1951年,爷爷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参加淮河治理工作,任治淮指挥部会计。顶着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办公条件异常恶劣的严峻挑战,带领当地学生用血肉之躯抵御了一次又一次风沙的侵袭。由于防护措施不到位,再加上营养匮乏,爷爷患上了严重的眼疾和气管炎,他没有时间休息,靠着坚强的意志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由于工作业绩突出,河南省水利厅有意调他去省会开封工作,但被他婉言谢绝了。一句“我走了,那群孩子就上不成学了!”道出了他对于教育事业炽热的爱,也深深影响着他的子孙后代。

奶奶樊宪贞对学生要求严格,十分注重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为了支援抗美援朝,她为国家捐献两个月的工资。以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践行一个人民教师的初心和使命。1973年,全国推广通用小学《语文》教材。那时候,很多农村教师完全不懂拼音。为了提高办学水平,快速推进拼音教学,她积极响应乡教育办的号召,给全乡100多名语文教师培训拼音知识。她亲手油印讲义,做教具,利用暑假时间为老师们做培训。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奶奶也因为过度劳累导致咽喉化脓发了高烧。但她一定是欣慰的,因为那些老师都亲切地称她为拼音“教授”。2017年,奶奶获得了教育部颁发的“乡村学校从教30年”荣誉证书,这是对她扎根乡村教育的高度肯度。

第三代“园丁”:无私无我,诲人不倦

鲁万林,鲁俊超的父亲。他18岁参加工作,从民办教师开始坚守教育岗位42年。1997年,他负责夏店乡中的“普九”工作,半个月时间住在只有两个跳高垫子的临时宿舍,一个人按时按质完成了1478个学生的数十种“普九”表格的手工填报。他多才多艺,崇尚书法教育,善于从艺术和书法中凝练素材,寓教于乐。在他的倡议下,汝州市教体局于2009年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推广书法教学,2019年,汝州市教育局被批准为河南省书法教育示范区。

第四代“教师”: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鲁俊超,2011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到我校工作。受家风的熏陶,他最早认识的字就是“诗书济世,耕读传家”的家训。工作中,他始终秉承家庭的优良传统,牢记嘱托,恪守家训,不计报酬,勇挑重担,始终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工作。如今他也有了自己的孩子,“爸爸,我喜欢粉笔写在黑板上的声音。”女儿从五岁起,就喜欢拿着教鞭在小黑板上模仿讲课。身教胜于言传。也许这就是深植于家族基因中的使命烙印,是血浓于水的赓续传承吧!(理学院 文/鲁俊超 审稿/吴春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