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简体 繁体

高校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处室首页>信息资讯>高校动态> 正文

江南大学:培养多元精准的卓越机电工程师

作者:张青 发布于:19-06-03 11:07:58 点击量:

江南大学君远学院成立了由学校、基金会、政府和企业代表组成的君远学院理事会,建立院长负责、理事会监管、咨询委员会指导、学校各部门配合的运行机制。“既然要办这个学院,就要跳出原来的办学格局,以实现在人才培养上的全新改革。”君远学院院长张秋菊说。

改革传统工程教育,是建设制造强国的迫切需求。工程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实现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素养全面协调发展”。江南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该如何走出办学机制单一、办学资源不足、院系教学改革自主权薄弱的困局?

为走出这一困局,江南大学跳出原有的办学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共建理事会制实体学院,让机械电子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更加多元精准。学院每年从机械工程学院8个班新生中择优选拔组建两个君远班,全面实施“3+1”机械电子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开创了高校与社会人士合作办学的新模式,更是学校肩负起培养国家卓越工程师历史重任和时代使命的最切实有效的行动。学校凭借“多元协同培养机电融合卓越创新人才”项目获得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合作办学——困局中的突围

从2007年起,江南大学以6项省级教改项目为依托,以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机电融合创新人才为目标,大力推进工程教育改革。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化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共识,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借着这个东风,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投入“唐翔千专项教育基金”4000万元、江南大学1∶1 配套,用于君远工程中心和君远学院建设。基金会另设600万元“君远卓越基金”支持教学改革、创新实践和海外交流。

“既然要办这个学院,就要跳出原来的办学格局,以实现在人才培养上的全新改革。”君远学院院长张秋菊说。学院成立了由学校、基金会、政府和企业代表组成的君远学院理事会,建立院长负责、理事会监管、咨询委员会指导、学校各部门配合的运行机制。“这样一种多元参与、共建共享、深度合作的新型工程教育共同体和协同创新、灵活高效的办学机制,能凝聚各方的智慧和力量,赋予了学院卓越创新人才培养的更多可能。”

秉持“德能并重、知行合一、融合创新”的人才教育培养理念,君远学院每年从机械工程学院8个班新生中择优选拔组建两个君远班,全面实施“3+1”机械电子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在基金会专项资金和理事会支持下,君远学院在办学定位、教学改革、评估管理等方面具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更大的活力。

“国家要想更富强,就必须有一批又一批的高级科创人才。”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唐英年表示,“江南大学君远学院目前已小有成效,希望今后能培养出更多适应和支撑我国机械电子产业发展的卓越创新人才,为加快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作出应有的贡献。”

“金课”建设——掀起“课堂革命”

在江南大学君远学院君远工程中心机器人创新实验室里,学生杨政昂正在利用实验台进行操作,通过镜头把要采集的图片传输到电脑中,再用相关软件进行处理,立马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机器视觉应用实践’课程十分贴近应用,学完以后马上可以运用到大创活动项目中。”

“这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实践课程。”君远学院教师化春键介绍,“机器视觉是目前的热门方向,也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项技术,为了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能有更多的手段加以利用,学院创新引入这个实训环节。”

围绕机电融合卓越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君远学院大胆改革创新,坚决禁止“因人设课”“孤立设课”的做法,围绕“金课”建设,打造“机电产品设计”系列核心课程主线,“以线构体”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结合校级卓越课程建设,实施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自我学习、创新思维、工程设计、组织协调、交流沟通五大能力和对机电知识的融会贯通,并“以点带面”推广至其他专业课程模块,深化专业教学改革。

以机电产品创新设计能力培养为核心,学院依托机电学科优势,汇聚校内外多渠道教学资源,构建了机电综合实践教学体系。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创新竞赛相辅相成;教学实践中心、科研平台、企业实习基地等多平台和机器人俱乐部、知行社、融媒体等多社团有力支撑了学生为主体的实践创新活动。

以机器人系列教学实践环节为例,学生从大一的新生研讨课、认识实习开始,到大二的机器人创新实践、大三的工业机器人培训,再到大四的企业工业机器人应用,围绕机器人技术逐步加深和拓宽机电一体化知识,循序渐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机电系统认知、应用、设计、创新能力。独具特色的6周三大模块(工业机器人、PLC 综合自动化、数控系统)集中强化培训环节,有效提升了学生应用实践能力,为后续企业实习打下了良好基础。为期一年的企业实习,以及100%来源于企业实际生产课题的毕业设计,显著强化了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通过顶层设计点面线体协同的机电融合卓越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学做互动、以赛促学、融会贯通,有效解决课程体系主线不清、衔接不畅、创新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张秋菊说。

“专”“素”教育——培养卓越拔尖人才

素质教育泛而不专、渗透性不强、与专业教育缺少交融互动,如何开展有效的素质教育一直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难点。为此,君远学院将有家国情怀、有人文素养、有国际化视野作为素质教育目标,成立了以“爱国、创新、实践”为指导思想的“君远书院”,创新构建了“双导双院”素质教育新模式。

在“双导双院”素质教育新模式下,新生导师与项目导师、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学院和书院协同配合实施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较之通常跨专业、跨院系的通用型书院,“双导双院”素质教育模式能够更灵活有效和有针对性地开展素质教育。“作为校内指导老师,一定要方方面面关心学生,除了专业学习,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波动也是我们人才培养的一部分。”君远学院教师李可告诉记者。

系列国学讲座、企业家讲坛、海外访学培训等书院活动,与新生研讨课、专业课、海外实习等学院教学“文”“工”相融;书院的机电产品创意大赛等课外活动,与学院的“机器人创新实践”“工业机器人培训”等计划内实践教学环节相互呼应,有效实现了“专”“素”教育的互动支撑、交融渗透。在“双导双院”素质教育新模式和“君远卓越基金”支持下,“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创新实践项目”“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海外交流”的口号在君远学院成为现实。

多年的多元协同培养让君远学院交出了一张满意的成绩单:2013—2017年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训练项目比例90%以上,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200余人次,申请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77项,获得两个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团队和两个优秀本科毕业设计奖。四届毕业生平均升学率42.59%,毕业班有海外交流经历的学生超过95%;海外读研率占升学率26%。

关注社会需求导向,推进学科交融,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一直是学校本科教学改革的重点。“学校将深刻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方位,抓住一流本科‘六卓越一拔尖’、‘四新’专业、金课建设的机遇,聚焦专业布局的优化调整,聚焦教学队伍的培养扶持,聚焦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时俱进,因时而新,开启建设一流本科、打造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的新征程。”副校长纪志成说。

上一篇:聚焦专业平台建设 创新工程教育体系

下一篇:中国农业大学校内人才和引进人才一同发展一同支持一同保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