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丰富馆藏粮食作物,中国粮食博物馆通过信息员向社会征集各类粮食品种,特别是珍稀粮食品类。获知这一消息后,“圣龙山黄酒酒业(甘肃)有限公司”积极响应,迅即安排捐赠了秫米籽粒、谷穗及一樽秫谷黄酒,支持我校中国粮食博物馆的建设和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秫不仅是古代人们的日常食粮,也是一味调养失眠的药材,还是做酿制黄酒的最佳原料。药食同源,价值很高。
秫米在粮食发展历史中承担了重要角色,对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国家的稳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粮食博物馆收藏秫谷籽粒、谷穗和秫谷黄酒以及其他各类粮食作物及衍生食品对研究和展示我国古代粮食作物的发展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对传承和弘扬粮食文化有极大的帮助,对“建好中国粮食博物馆,深入挖掘中国粮食文化的丰富养分,为中国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增添新的内涵,把学校打造成中国粮食文化的传承创新中心”夯实基础。
注:
秫(shú),在汉·许慎《说文解字》记载:“秫,稷之黏者。”
商务印书馆2020年第5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对秫的解释是:有黏性的谷米(俗称黏黄米),或稻米(俗称糯米)。
有学者研究在“先秦时期五齐三酒为代表的谷物酒论述”中描述:稷穗为开展的圆锥花序,枝梗细长,结实下垂,子实去壳后今人叫黄米,粒形椭圆。
由此可见,秫也就是“古代五谷:稻、黍、稷、麦、菽”中的稷。
《中国粮食史图说》(科技卷):在古代中国,稷是最早养育人民的开天粮食,产量比黍(谷子脱壳后的小米)要高,而且更适合煮粥蒸饭食用,所以古人特别敬重稷,尊稷为“百谷之长”,认“社稷”为国家的代名词。
汉·班固《白虎通·社稷》:“稷,百谷之长也,故立稷而祭也。”
汉·许慎《说文解字》:“稷,百谷之长也。”
《黄帝内经》:半夏秫米汤,是有名的十大古方之一,专为不失眠而设。
《说文解字》载:“杜康始作秫酒”,杜康最早用秫谷做酒。
文/谷创业 摄影/李哲 审校/张华 审核/李国仓